【音乐人文笔录】拉赫玛尼诺夫的声名沉浮 | 杨燕迪

21小时前 (18:15:19)阅读1回复0
kewenda
ke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275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502
  • 回复0
楼主

【音乐人文笔录】拉赫玛尼诺夫的声名沉浮 | 杨燕迪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音乐界和乐迷圈中,无人不知“老拉”(1873-1943)。那位闻名音乐家生于旧俄,后客死异乡(美国),命定落进新旧两个世界的纠缠窘境中。恰似天数,他的音乐走向好像他的外在生平履历,同样也深陷新旧风气的进退矛盾中。老拉的小我音成功长与音乐史开展从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汗青大转折构成完全的时间平行,而他的创做固然绝大大都写于20世纪,但在美学旨趣与风气指向上却与“现代音乐”的理念和手艺各走各路,属于自甜落伍的死硬“守旧党”——为此,拉赫玛尼诺夫就成了音乐史上一位有名的为难人物:他的很多名做在表演舞台和唱片市场上遭到普及欢送,但在专业音乐圈和学院派评论家眼中,他的做曲门风看和地位却备受思疑以至屡遭贬斥。

【音乐人文笔录】拉赫玛尼诺夫的声名沉浮 | 杨燕迪

老拉在音乐创做上的间接前辈毫无疑问是“老柴”——柴可夫斯基曾间接提携和搀扶帮助青年拉赫玛尼诺夫的事业生长,而老柴1893年的突然离世间接催生了老拉《“悲歌”钢琴三重奏》Op.9的问世。任何熟悉俄罗斯音乐的听者都很随便看出,老拉最典型的一个风气范围——“眼泪汪汪”的悲情如歌咏唱——恰是对老柴正宗衣钵的承袭。在老拉手中,那种脱胎于老柴的俄罗斯式咏唱变得更为宽广,愈加悠长,更趋如抽泣如诉,更具切身痛苦。无妨听听老拉那些最到处颂扬的旋律创造,从《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萦绕不散、踌躇不往的慢板歌唱,至《第二交响曲》(1907)第三乐章宽广延绵、如梦方醒似的动听旋律;从《第三钢琴协奏曲》(1909)开篇具有惊人美感的“碎步慢跑”主题,到《练声曲》(Op. 34 No.14,1912)中缠绵悱恻的一咏三叹,再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1934)第18变奏的催人泪下的伤感悲戚……不只如斯——那种带有强烈拉氏小我印迹、令人难以忘怀的旋法走句,在老拉浩瀚的器乐和声乐做品中频频呈现,它们成就了老拉音乐无与伦比的群众吸引力,也标示着音乐做为浪漫抒情艺术的极致潜能释放。

展开全文

然而,恰是那种毫无遮掩的浪漫抒情表达,在20世纪现代音乐如火如荼的时代大潮中,却难免让人生疑,以至遭人白眼。老拉固然早在20世纪初已在乐界获得声看,但他坚守浪漫传统的姿势却让他愈来愈成为一个边沿人——仅看俄罗斯,其时的弄潮儿已不再是老拉,而是他的平辈斯克里亚宾,以及更晚近的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后生。落井下石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他旅居异国(次要在美国和瑞士),为谋生计转而以钢琴家独奏家身份活泼于舞台,所带来的间接后果是老拉的音乐创做数量急剧削减,难免让人扼腕。从1917岁尾他分开俄罗斯,至1943年3月他在洛杉矶逝世二十五年中(其间他从未回到祖国),老拉仅完成六部做品。当然,必需指出,老拉不断连结着很高的创做量量,那些晚期做品中包罗《科雷利主题变奏曲》(1931)、《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1936)、《交响舞曲》(1940)等无可争议的一流杰做。

于是乎,老拉的创做以《交响舞曲》了结,做品编号仅到45号,就一位重要做曲家的做品产出而论,数量偏少。显而易见,老拉后期的钢琴独奏家生活生计占用了他的贵重时间——从1918至1943年,他在欧美各地总共举行了近一千两百场钢琴音乐会(独奏和协奏),令人骇怪!其间他还留下大量唱片灌音,弥足贵重——那是老拉做为世上顶尖级钢琴吹奏巨匠的实体音响见证。然而,形成他创做数量锐减的内在原因,或是他分开祖国后的心理“乡愁”创伤,或是面临现代音乐语言情况发作改变后的猜疑和徘徊。“也许,做为一个音乐会艺术家,必需不连续操练,不能不往返奔波,那占用了我太多的精神;也许,我觉得本身专心写做的那种音乐在今天已不被人承受;也许,近些年中我转换角色,不再是一个创造者而成为一个演出者,实正的理由与上述无关。当我分开俄罗斯后,我便失往了做曲的愿看;失往了我的祖国我也丧失了本身。关于亡命者,音乐的根底、传统和布景都不再有效,自我表达的期看也就消逝殆尽。”1934年11月,老拉在承受美国《音乐唱片月刊》摘访时如是说,口吻中尽显无法、感伤和苦痛,一如他典型的音乐诉说脸色。

老拉谢世后,二战完毕,暗斗起头,音乐世界被彻底扯破——那不只表现为工具方意识形态的锋利相持,也表示为前锋派“严厉音乐”与群众音乐市场兴趣之间的深入鸿沟。针对老拉,音乐承受史迎来了反映那种严峻对立的奇奇观看。一方面,老拉的吸引力有增无减,他的音乐在表演和唱片市场上不断享有无可置疑的“票房”感化度。一些有名的片子如《附近恨晚》(1946)、《七年之痒》(1955)、《光阴倒流七十年》(1980)、《闪亮的风摘》(1996)等都纷繁升引老拉的音乐为影片衬托气氛、增添魅力。另一方面,在整体序列主义、偶尔音乐、音色音乐、剧场尝试等一系列前锋派突破传统的勤奋中,老拉的守旧姿势显得非分特别刺目,并遭到学院派音乐家的普及诽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拉在世界专业音乐圈中的声誉不幸坠进了汗青的更低点。

【音乐人文笔录】拉赫玛尼诺夫的声名沉浮 | 杨燕迪

一个相当闻名的例证是英语世界中《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1954,第5版)中对老拉的定位评判。在那部权势巨子性的十卷本辞书中,关于老拉的辞条则字仅区区不到一页,足见此时专业音乐界对他的不放在眼里。该辞条中有如许一段文字:“做为一位做曲家……他在手艺上具有很高的先天,但也有严峻的局限。他的音乐构造优良,效果显著,但织体很单调,其次要本色是由报酬的、过火热情的曲调构成,而伴奏则由衍生自琶音的各类音型构成。拉赫玛尼诺夫的少数做品在其有生之年获得了浩荡的时髦胜利,但那种胜利不太可能继续下往,音乐家们也历来没有以赞扬的立场对待那种胜利……”与之构成唤应,闻名的德国哲学家、音乐责备家阿多诺做为前锋派音乐的理论旗头,也以嘲弄的口吻对老拉闻名遐迩的《升C小调前奏曲》(1892)中的“虚张声势”和“自我膨胀”(《类似妄想曲——现代音乐散论》,1963)极尽挖苦嘲笑。

【音乐人文笔录】拉赫玛尼诺夫的声名沉浮 | 杨燕迪

明日黄花。跟着“后现代”思潮在世界范畴内的鼓起和传布,坚硬而不当协的前锋派美学理念光景不再。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批20世纪中的“守旧派”做曲家的汗青地位和文化价值起头得到更为公允与平衡的评判。不只如布里顿、肖斯塔科维奇等较为靠近传统的现代做曲家得到了更为积极的推介,其他如普契尼、西贝柳斯、理查·施特劳斯和老拉等几位坚守传统调性阵地的“后浪漫”做曲家也得到了业界更为正面的评判。老拉音乐中带有强烈浪漫主义遗韵和俄罗斯气量的宽广歌唱、强烈热闹倾吐和铿锵节拍,不再被认为是“开汗青倒车”的落伍之举,而是具有足够合法性的小我艺术抉择。似是为了纠正1954年版《格罗夫大辞典》中老拉词条“臭名远扬”的不公与成见,2001年版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共29卷)以长达十多页的篇幅对老拉的地位和奉献停止了全方位的从头审阅,并对他的音乐创做做出了如下积极的专业性评定:“做为做曲家,他是俄罗斯晚期浪漫主义最初的伟大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其他做曲家的影响很快让位给极富个性化的音乐语言风气——那种风气具有明显的抒情操行,宽广的脸色幅度,构造的特殊创意以及丰富而独树一帜的管弦乐调色板。

【音乐人文笔录】拉赫玛尼诺夫的声名沉浮 | 杨燕迪

老拉多年来的声名沉浮,映照出20世纪以来的世事情迁。艺术史的长河大浪淘沙,而颠末严厉裁减后仍被保留下来的实正艺术品方显历久弥坚。在21世纪的今天,老拉在古典音乐曲目库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愈加安定,所凭仗的不是此外,恰是他做品中并世无双的个性操行——那种无人能够替代,仅凭听觉即可辨认,而且难以用文字语言准确界定的特殊风味。他再次证明,艺术其实不仅仅以表达的风气新旧看成败,而更是以表达的特殊和明显与否论英雄。老拉在传统调性语言看似掉进穷途末路的场面中,仍然发现了只属于他小我的特殊方寸六合,那是他的特殊荣耀。从小我风气开展的停顿幅度、感情表达范畴的宽度和深入性以及音乐产出的杰做数量来看,老拉或许算不上音乐史上更高品级的“高文曲家”;但就个性风气的特殊、明显、成熟和圆满而论,他却是19世纪至20世纪过渡阶段中不成漠视的重要一环,并在俄罗斯音乐中打上了本身的深深烙印。如斯功业,足矣。

2023年元旦假日

写毕于冰城临江阁

做者:杨燕迪

编纂:谢 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说明出处。

0
回帖

【音乐人文笔录】拉赫玛尼诺夫的声名沉浮 | 杨燕迪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