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出发内蒙自驾游最佳路线
1. 最佳路线是从沈阳出发,先经过锦州市,然后到达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的凌源市,最后到达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
2. 这条路线是最佳路线,因为它经过的景点和路况都比较好,而且可以在途中欣赏到辽宁和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此外,这条路线也比较安全,没有太多的交通事故和治安问题。
3.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在途中逗留一些景点,比如锦州的锦州湾、凌源的黑山头森林公园、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蒙古族游牧文化等等。
同时,也需要注意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
第一天.沈阳—乌兰浩特(住)
第二天.乌兰浩特-阿尔山火车站-阿尔山森林公园(住景区内)
第三天.阿尔山森林公园—新巴尔虎—满洲里(住)
第四天.满洲里—黑山头(住蒙古包)
第五天.黑山头—七卡—八卡—九卡—室韦—敖鲁古雅驯鹿园—恩和民族乡(住木刻楞)
第六天.恩和—白桦林—额尔古纳湿地—海拉尔(住)
第七天.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住)
第八天.哈尔滨—沈阳
全程3720公里
为什么我国古代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干脆直接控制蒙古草
中国古代并没有民族概念,中国古代的族指的是家族,王家大族、谢家大族......更没有血缘、DNA、基因概念。
汉人VS胡人,华夏VS夷狄,中国VS东羌西戎南蛮北狄都是地理概念、文化概念。
汉人,指的是汉地之人。而汉地就是中原、中国,长江以北,长城以南这一块。在这里生活的人叫汉人。蒙古人,指的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人,不分什么部族什么血脉,只要在这里生活的都叫蒙古人。满洲人,指的是生活在满洲那疙瘩的人。藏人,生活在藏地的人。苗人,苗疆之人。楚人、吴人、越人、蜀人......都是根据居住地起的名字。
在什么地方生活的人就是什么人。
所以古人的态度是华夏出夷狄则夷狄,夷狄入华夏则华夏。
华夏民族跑到夷狄地区生活,就变成了夷狄。夷狄进到华夏地区生活就变成了华夏。金朝人管自己叫汉人没有半点毛病。女真统治者从塞外搬到了中原汉地,在这里生活下来。他们治下的官员、军民绝大部分还是汉地原住人口,按照当时的观点,他们肯定是汉人。
就算以前是汉人,但后来从汉地搬走了,那就不再是汉人。
问题说的问什么不直接控制蒙古高原?
在中原王朝强大的时期可以控制蒙古高原,很多朝代都有这个实力,但不能这么干。因为想控制蒙古高原就得:有人!得有人去控制吧?想控制牢那里就得驻军、移民。没有人或者人少,怎么控制?没法控制。
派大量的人去蒙古高原,时间一久,这些人就变成了蒙古人。
其实在秦朝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教训。秦朝在南越驻扎几十万军队,但在秦朝风雨飘摇的时候,这些人选择了袖手旁观,并且留在了当地,成了越人,在那里立国。
把军民迁到蒙古高原,这些人怎么生活?那里不能种庄稼,只能放牧,养牛羊马。那里还冷啊,怎么办?还能穿布衣吗?不行,得改成穿皮袄,带皮帽。带皮帽出汗热呀,怎么办?剃头!不种庄稼改放牧,饮食也得改,粮食得少吃了,改吃牛羊肉喝马奶。既然放牧了,那就别走路了,天天骑马。住哪?那里没树木,没泥土,没砖瓦......改成住帐篷。
好了,衣食住行都解决了,传宗接代的问题又出来了。怎么办?抢蒙古当地的女人。老婆抢来了,你得跟她沟通啊,就得学蒙古话,她也得学汉话。然后你们生的孩子既是蒙汉混血,说的话也是蒙汉混话。时间一长,语言就变了。但这是在蒙古,所以也得叫蒙古话。
几十年下来,三两代人,这些人就变成了蒙古人。
然后新问题就来了:这些人在当地生根发芽,娶妻生子,风俗习惯、语言服饰都发生了变化,他们还会服从中原王朝的管理吗?不可能的。当中原王朝做出危害蒙古高原的行为,他们会帮着中原还是保护高原?肯定是保护自己的新家园,蒙古高原。
这和外族又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外族了。
实际上蒙古高原、塞外平原上的少数民族,所谓的外族、蛮族大都是这么来的。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匈奴、鲜卑、契丹......这些曾经强盛一时的周边民族进到中原以后,首先就不能再放牧了,这里的环境不适合,只能改行种庄稼。种庄稼你也别骑马了,要下马走路。汉地热,皮袄、皮靴得换,换布衣、草鞋。大热天,皮帽子肯定是不能带了。但皮帽子一摘,脑袋光秃秃的不好看,好吧,头发留起来,束起来。种地不放牧,肉和奶就少了,变成了以粮食、蔬菜为主食。
然后也是舍弃帐篷盖房子,找当地老婆,生孩子,传宗接代,语言互相影响,又产生新汉语......几十年下来,三两代,胡人就变成了汉人。
而且这种情况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持续的,10年以后,我们这里会有几百万新汉人,长的很特殊:黑。拿着和我们一样的身份证,民族:汉。
插了这么一嘴我下面不好写了。本来我想说不论是胡人还是汉人,他们都会把自己现在生活的家园放在首位,会维护现在生活家园的利益。但我们这些新成员会不会这样,就不好说了,这个先搁置。咱们只谈历史。
六镇起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
北魏是鲜卑政权,后来把都城从北方迁到了洛阳。六镇是留在北方的部队。北魏迁都就是为了汉化,为了和汉人融合。而六镇里有鲜卑人也有汉人,后来他们起兵造朝廷的反。当时的局面也挺有意思,北魏朝廷是一群鲜卑人+汉人。六镇也是一群鲜卑人+汉人。然后双方打。
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在一起喝酒吃肉,我们在一起打仗,我们就是兄弟。以前我是汉人他是鲜卑人,在一起十年了,我们就是自家人。另一块土地上的人跟我们风俗不一样了,我跟他们没交情,那就是外人。人,肯定是跟本乡本土的人更亲。
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国人非常愚昧,就爱蹭骄傲:林书豪是华人,是我们的骄傲......中美开战,你看你这华人同胞揍不揍你,看你还骄傲不了。
以古代的条件,中原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在西域、蒙古、塞外、甘肃青海、云南广西......设置军事据点,联合当地人,守卫边疆。而不能大批的移民。弱的时候,把据点撤掉,退回内地。只能舍弃。
明朝末年,朝廷在辽东有军事基地,也有汉人百姓。实际上这些辽人最后都站到了大清一边。因为他们和满人近,和关内汉人远。一个公司最宝贵的是中层,辽东汉人就是大清朝的中层、骨干。没有辽东的移民,大清朝不会入主中原。也经常有人渲染关外汉人和满人之间的仇恨、杀戮。但事实是不管如何,最后,辽东的汉人没有跟满人玩命,而是并肩打进了中原。这就是大明朝屯兵、移民,想控制关外的下场。
在我国古代,当金秋时节,中原地区百姓收获种下的硕果、祈求来年丰收之际,北方的游牧民族们,却要早早为寒冬做准备,甚至跨上战马,手持弯刀,如一股黑色旋风向中原袭来,掠夺中原人的牛羊、粮食。历朝历代,边防都是重中之重,曾几何时,在汉武帝的部署下,大将霍去病能够“封狼居胥”、“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自此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争斗不断,为何中原王庭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干脆直接控制蒙古草原呢,断了他们的活路呢?
一、农耕步兵对游牧骑兵,互有优劣
一般我们在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来自北方的游牧骑兵呼啸着,收割人头如同农民秋收割麦般容易,步兵方阵一触即溃,或被冲散、或惨遭马踏,这些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匈奴骑兵,虽然也有其他的少数民族,但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的大敌,在那个没有汽车、高铁的时代,四条腿的马可以说是最快的交通工具,这也让步兵不敌骑兵成为一个事实。相比于用双腿走路的步兵,骑兵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机动灵活,打得过就打,就像一台台割草机,打不过就跑,步兵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依赖着强大的机动性,游牧民族的骑兵不像中原步兵一样需要巨大的粮草供应,而且还能依靠强大的冲击力,击溃步兵的方阵,因此我国古代的战争中,多是骑兵胜而步兵败,哪怕步兵胜了也只是小胜。
中原步兵与游牧骑兵的对抗,实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摩擦,双方互有优劣,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在攻城略池后,也只能抢夺一些只能满足一时之需的粮食,根本做不到像步兵一样据城而守。而当骑兵完成一次冲锋,或者冲到步兵方阵之中受阻,等待他的将是四面八方的步兵与反射冷光的利剑,有马的骑兵是可拍的,但没了马,就只能等着被周围狞笑的步兵“分尸”了。
二、控制北地草原不是做不到,而是得不偿失
其实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虽然战力强大,但不是无懈可击的,为何蒙恬能够“却匈奴七百余里”?卫青、霍去病能够直捣匈奴王庭?靠得是中原大地源源不断输送来的粮草,以及由国家供应的马匹。都说北方游牧民族都是秋冬季节没有粮食吃才来“打劫”农耕民族,而蒙古草原虽然牧草肥美,适合养马放牧,却不善种粮,因此在打仗的时候,游牧民族的骑兵也不像中原的步兵一样有稳定的粮草供应,因此,中原朝廷是能够依靠“持久战”拖垮这些游牧民族,“当你放牧的没饭吃而打不了仗,我们取你们赖以生存的草原如同探囊取物”。
然而即使朝廷能够赶走北方的游牧民族,控制肥沃的蒙古草原,也没有人力物力去经营。中原以农耕为主,小农经济的发展历史之久,男耕女织已是深入人心,若朝廷真的控制了蒙古草原,需要征召开荒的人数是巨大的,需要迁徙去居住的人民也是众多的,前者可以派遣囚徒刑犯去开荒,但是中原地区稳定和平,谁又愿意放弃优越的条件去贫寒的北方定居呢?而且蒙古草原不善种粮,中原人去到那里也会因为海拔太高,水土不服而难以生存,在那个交通不便、医学发展缓慢、生产力不高的时代,开发蒙古草原的难度之大,不是靠三年五载,一两个“五年计划”就能完成的,去往北方的路上,一定是尸骨累累。所以相比于开发种地,皇帝更喜欢将受降的少数民族安放在这里,驱使他们为自己的王朝养马放牧,既是让游牧民族能够继续生存,又可以利用他们开发草原,何乐而不为呢?
一直以来,蒙古草原气候条件艰难,成片的草场都只能用来放牧,难以开发成耕地,正因如此,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早已习惯了“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之”的艰难生活,很多时候他们大举南伐中原,都是生活所迫,中原皇帝也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投降了的游牧民族都是持开放态度的,一世英名的唐太宗不就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吗。但这些游牧民族中不乏有狼子野心之人,夺权篡位的想法昭然若揭,皇帝也是知道的,但朝廷不控制草原,一是国家能力有限,二则可以借此拉拢草原各部,互相牵制缓解边塞危机,此等利大于弊的结果,游牧民族乐意,中原朝廷也乐意。
汉民族的一部发展史也是一部同草原民族的斗争史。历史上中原政权强盛时也曾几度深入草原内部确又主动放弃了,因为汉民族是似农耕为主业的民族,占据草原后又不能种地,单纯的驻军成本又太高只能选择主动放弃。自古长城沿线大体上是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天然分界线。长城以南华夏民族占据肥美的膏腴之地自给自足,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北方草原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草原上自然资源短缺,生存条件恶劣。每当气侯变冷和蝗旱雪等灾害性天气会造成人畜大量死亡。剩下的人生存不下去就会到南方暖和富裕的农耕地区抢劫。草原民族生存在马背上来去如风有着很强的机动性,抢劫之后又迅速逃走,由于从小生活在苦寒之地战斗力强悍。中原地区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战车为辅机动性较慢很难将草原骑兵睹住,既使截住了又逮不住追不上。当中原王朝强大时也曾率兵北伐过,比如汉和匈奴之间断断续续进行了百年战争。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3一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曾数次北伐匈奴。霍去病饮马翰海,封狼居胥宣示大汉主权,漠南千里无匈奴王庭。但无法长期占领,这里不产粮食,汉人不会放牧。如果驻军的话,粮食得从內地运来耗费巨大。汉武帝以倾国之力北伐匈奴消灭十多万匈奴人自身人口消耗过半,经济几乎达到崩溃状态只能选择放弃。同样后世东汉时期窦宪勒石燕然,唐朝打败东突厥,薛延陀和后突厥汗国以后主动选择放弃或设漠北都督府等命令当地渠帅为头领的间接统治。明朝朱棣北伐之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因为修长城军事防线进可汉退可守,修筑长城的费用大大低,于出兵讨伐的费用。也只能封蒙古部落鞑靼和瓦刺为归义王之类的官职间接统治。清朝统治者是农耕兼渔猎部落有着管理草原的丰富经验。他们和科沁蒙古世代联姻的办法达成政治联盟。这个时侯沙俄人占据广阔的西伯利亚,草原部落战败后无法再象从前那样北逃,人员损失也得不到补充只能选择定居同中原王朝合作。比如漠北蒙古科布多,喀尔喀四部主动选择投靠清朝。清朝把草原上划分若干个旗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实行直接统治。同时规定牧民只能在本旗生活严禁外迁,引进喇嘛教对蒙古人实行减丁政策。在古代王朝中,只有清朝吸取历史经验有足够的方法统一北方草原使中华民族成为统一体。
漠北草原上的年均降水量低于400毫米,是于大陆型干旱气候,不适合农耕。即使是作为草原地带也不能称得上是水草丰美,之所以漠北草原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的位置如此重要,因为它与传统汉地之间存在着一条戈壁地带,能够有效的阻止汉族军事武装对游牧民族的毁灭性打击。这一点对于游牧民族政权的生存至关重要,汉民族的军事武力一直以来都强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能够与汉民族周旋,全是靠着这条天然防线的保护。
(蒙古戈壁滩保护了漠北草原)
既然游牧民族靠着戈壁滩能屈能伸,成为中原王朝的边患,甚至在中原王朝式微时,成为中原王朝心头之患,为什么不能在中原王朝势力强大时,一波反推,直接在漠北草原建设根据地,一劳永逸地解决漠北游牧民族的军事潜力呢?汉民族历史上的牛人不少,我们现在想的到的对敌妙招他们肯定早就想到过,而且他们还付诸实践过,之所以形成了历史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往来拉锯作战局面,与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分不开。
与其他王朝相比,明朝是有着强烈的政治动机控制漠北草原的。北元作为明朝的政治敌手,对明朝的正统地位形成了威胁。同时,因为南宋被少数民族灭国的历史教训,明朝也常年对这些游牧势力保持高压政策。所以,对待北方游牧民族,明朝想到的办法是最多的。
洪武时,明朝国策是追亡逐北,一路追着北元的骑兵打,在北方设置了朵颜三卫,势力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兴安岭地区。明朝军队在朵颜三卫南边,又设置了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等一系列卫所。屯兵屯粮,作为进一步深入草原腹地的根据地。
(朵颜三卫位置图)
可是,朱元璋随后就发现,在漠北草原上屯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蒙古高原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气压高,海拔高,使得海洋暖湿气流无法到达高原内陆,形成了天气干旱少雨,酷暑与严寒交替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不仅仅长城沿边的卫所无法自给自足,连一向生长于斯的蒙古人都无法长期忍受这样苦寒的条件,拼了命地要往南边跑。
明朝只是在草原外围建设前进基地,就已经难以为继了。后来明朝设置了九边重镇,为了给北方协调物资,还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毕竟长时间屯兵数十万在北方边境,人吃马嚼的消费是一个天文数字。由于封建时代落后的财经制度,明朝往北方供应粮草的财政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明朝大规模北伐战争了。到了明宣宗时,明朝开始战略收缩。到了嘉靖时,防线只在长城附近了。
(蒙古高压带造成了恶劣的生存环境)
农耕民族无法在那样苛刻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可就方便了那些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本小利薄,他们赶着牛羊来到漠北草原。虽然水草不是很丰美,用来发展基本势力足够了。弱小的民族借助戈壁滩的保护在这里悄然壮大,整合形成统一的草原政权,随后南下抢夺塞内资源。这是他们的一贯套路。所以,中原王朝看到边疆狼烟又起,仔细一打听,原来北方又冒出来个新的部落。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既然无法长时间屯垦,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能够限制野蛮人的势力吗?
明朝人想到了断子绝孙的办法,烧野草。每到秋天,草原上的草干枯了,明朝边军就会领到一项任务,组成放火小分队,深入草原,大面积烧野草。这种做法虽然太过阴毒,但是低成本,见效也快。蒙古人被明朝人这种阴险的手段恨的牙痒痒,一波又一波的冲过来找明朝的麻烦,却经常在长城的阻击下败下阵去。
烧野草,是动了游牧民族的根本了,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常常因为牧地资源发生大规模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必然会产生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漠北草原一旦统一了,就不太好自己抢自己了,那么抢掠的对象只能南边的大户人家了。
所以,解决游牧民族侵扰的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放弃迁徙。这一点,明朝显然做的不够好。蒙古人来抢东西,明朝人就把城门关起来,一直和蒙古人打了200多年,最后让清朝占了便宜。
(明长城有效阻拦了蒙古人的入侵)
清朝是彻底解决了蒙古问题的,于此也可见清朝皇帝统治水平的高超。清朝通过建立满蒙一体的统治政权,间接帮助蒙古人实现了打回中原的梦想。清朝与蒙古贵族世代联姻,又通过喇嘛教与蒙古贵族建立起了利益、信仰上的共同体。除了走高层路线之外,清朝对蒙古民间社会最大的动作是划定牧场,圈住蒙古牧民的游牧范围。表面上,清朝皇帝是为了减少蒙古各部之间的纷争,实际上却是断绝了蒙古人再度形成统一政权的可能。此后,蒙古人的所有争端都要带到承德避暑山庄去讨论解决,由清朝皇帝做仲裁。
这样一来,清朝皇帝只要笼络控制住蒙古高层人物,就可以实现漠北草原的长治久安了。而实际上,蒙古地区也确实在清朝时期很少出现叛乱。清朝的这种做法也在新疆做过,被称作伯克制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清朝时蒙古各部事实上的政治中心)
综合以上,以中原王朝的生产方式,是无法长期维持在控制漠北草原的军事投放的。在儒家思想下,严守“义利之辨”,封建时代落后的财政制度,收取赋税的能力和手段都很有效限,如果要施行这一烧钱策略,无异于自取死路。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能采取“辽人守辽土”的方式,彻底改变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过,明朝的国策却难以与蒙古贵族世代联姻,崇信儒家佛老的中原政权也不会专信喇嘛。所以,笼络游牧民族的高层的做法,中原王朝历朝历代虽然做了不少,但始终流于表面,不如清朝做的彻底,取得的成效也就不如清朝显著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蒙古不是你想控,你就可以控!”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外地不是海盗,不是山贼,而是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套马的汉子们!这些人是逐水草而居,是天生的骑手。
他们来去如风,没事就聚在一起喝酒吹牛,遭遇天灾了就骑着马南下到中原地区大肆抢劫。而等到中原王朝聚集力量,准备解决掉这帮不速之客时,他们又迅速退走,继续在中原的不远处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
真是个令人无比头疼的问题啊!
中原王朝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原王朝从黄河流域发源,逐渐占据了蒙古高原以南所有的膏腴之地,因为文明高度发达,中原王朝也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形成了人数的巨大优势。
而蒙古高原从来都是地广人稀,两相对比,除了马多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中原王朝占据主动!
然而,被动挨打的总是中原王朝。所以即使是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也只能修筑长城进行抵御!
那么,面对人数可怜的蒙古高原,中原王朝为何不进行直接的控制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统治成本入不敷出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管理一个地区的成本要远远大于投入时,就要考虑是不是应该放弃了。明朝放弃交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烧钱太多。
但是,很多时候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尤其是蒙古高原这样的地区,控制这里,即使投入巨大,最起码可以消除帝国的北方威胁。这种经营边疆的形式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比如汉朝经营西域。
从这一点来看,这种入不敷出的经营虽然当下不见收益,却是实实在在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历朝历代的王朝即使有这样的烧钱大项,也想着去试一试。
不过蒙古高原这个地方,不是说试就能试的!
首先,这里纬度很高,根据温度地带性规律:随着纬度的升高,温度会越来越低。蒙古高原因为纬度比中原地区高很多,因此全年平均气温总体偏低。这导致农作物的生长期远远低于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三熟时,蒙古高原只能一年一熟。
没有粮食,就意味着没有办法养活更多的人。即使这里不种粮食,因为气温低,牧草的生长期也非常短,这种条件也注定草原上养活不了大量的牛羊,没有牛羊肉吃的牧民自然人数也不会太多!
其次,这里海拔很高。蒙古高原平均海拔超过1580米,这是什么概念呢?根据山地垂直气候分布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温度下降0.6℃。而1580米就最起码是9℃。
纬度高加上海拔高,导致蒙古高原成为同纬度地区最寒冷的地区,每到冬季,蒙古高原内部就会形成蒙古高压区,这是我们喝的西北风的主要原产地。
而且因为海拔高,来自海洋的水汽无法到达这里,使得这里气候干燥。
多个因素的作用,导致这里形成夏季湿润炎热,冬季寒冷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所以中原王朝想要管理这里,就要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将大量的人口迁到这里屯垦,巩固蒙古高原。
而为了保证人口的生存,需要从中原地区调集大量的粮食支援这里。
这绝对不是沉重的负担几个字可以概括的。毕竟塞罕坝可以种出防护林,但是蒙古高原不会因为中原王朝的辛勤屯垦就变成江南水乡。所以只要中原王朝想要统治这里,就要不断地烧钱,这是真正的无底洞!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以卫所制度不断向蒙古高原延伸。企图通过这样的堡垒压缩蒙古的势力范围,达到直接统治高原的目的。
但是朱元璋驾崩后,后继者无能,长城以北的卫所比如开平卫、东胜卫、大宁卫等被纷纷放弃,明朝退到了长城一带!
相比之下,长城绝对是抵御游牧民族的良心之作!砖石虽然是冷冰冰的,但是却抵挡了游牧民族的热血,保卫了中原文明。而且,相比于不断地北伐征讨以及花大力气经营蒙古高原,长城绝对是小成本大制作!
2、游牧民族是无法根除的
如何消灭黑社会?答案是所有人都成了黑社会!
如何消灭游牧民族,答案是所有人都变成游牧民族!这一点,只有清朝做到了!所以清朝成为唯一一个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王朝。
在清朝之前,几乎所有的王朝,特别是汉家王朝,都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游牧民族的手段。
直白点说,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不是蒙古高原以及那些牧草,而是生活在上面的游牧民族!只要搞定了这些人,也就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问题!
但是,游牧民族是消灭不完的!
从秦朝以来,游牧民族肆虐北方,等到匈奴被汉朝赶走,鲜卑成为蒙古高原新的主人;等到鲜卑南下中原建立北魏,柔然又成为北方的霸主;而当柔然因为征战走向衰落时,柔然麾下的打铁奴突厥趁势崛起,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等到突厥被唐朝消灭后,回纥成为新的草原之狼。
回纥是草原上的强大力量,但是绝不是最后一支力量,其后契丹占据了蒙古高原,直到蒙古成为这里的主人,直到今天!
蒙古高原虽然不适合种地,但是却适合游牧民族放羊,这注定了这片区域不会被撂荒。所以,即使中原王朝消灭了小匈,还会有小柔,消灭了小突,还会有小契。
这真是比打地鼠还令人抓狂的存在!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消灭这些游牧民族比占领他们的土地更为重要。但是但凡中原王朝北伐,有着快马的他们会在遭遇中原王朝之前,快速向北逃窜。中原王朝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军队,需要充足的后勤补给,所以离中原王朝越远,后勤补给就越困难!
而因为农耕文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作,因此这决定了中原王朝对外征战一般都会选择农忙时节,比如冬季,比如春季。但是蒙古高原气温低,纬度高,这决定了中原王朝无法长期和游牧民族在高原上兜圈子玩消耗战。
所以,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原王朝征战游牧民族时,不可能无限制地追逐下去,因为是假不等人,霍去病毕竟是少数派。大部分军队还是需要在秋季到来前撤兵,这决定了游牧民族不用跑到西伯利亚,就可以摆脱中原王朝的追击!
敌进我退,而且我退敌还追不上,这才是最令人恼火的!
直到沙俄占领了西伯利亚,让蒙古彻底失去了退路,才给了清朝彻底解决游牧民族的有利时机!
所以,控制蒙古高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原王朝在草原上设置的都护府,本质上是一种羁縻机构,距离直接控制还有十万九千里!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