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孤竹国,是现在的河北乐亭县吗

11小时前 (04:17:44)阅读1回复0
丸子
丸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718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4360
  • 回复0
楼主

  孤竹国的地区包罗今天的卢龙、抚宁、迁安、迁西、滦县等地,孤城在今卢龙县城南。

孤竹是中国古代一个神异的国家,人们对其兴衰、边境、陵园、 寺院等历来知之甚少。冀东至辽西一带,公元前17世纪为商王朝开国 元君商汤所封。唐朝司马贞在为《史记·伯夷传记》所做《索隐》中 说:“其传盖《韩诗别传》及《吕氏春秋》也。

  其传云孤竹君,是殷 汤三月丙寅日所封。”唐朝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则说,“殷汤正 月三日丙寅”。两种说法虽异,但却都证明,殷商伊始,便有了孤竹 国。

孤竹国君为“墨胎氏”,另有说姓“墨”。相传至伯夷、叔齐, 其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 致”,字“公达”。

  解者云,夷、齐,谥也。按中国传统习惯,兄弟 排行凡是按“伯、仲、叔、季”的次序,现实上老孤竹君膝下有三子, 在伯夷与叔齐中间,另有一中子(次君),佚名。又,《史记》中载 在夷齐二君逃走后,“国人立此中子”在今冀东迁安市团子山仍有“ 次君墓”。

  由此,看来老孤竹君只要夷、齐二子的说法,是不契合史 实的。

古有“夷齐让国”之说:老孤竹君生前留下遗言,命少君叔齐继 位;可当父身后,叔齐却推让给长兄伯夷,伯夷以父命难违推逃。叔 齐仍不愿继位,亦逃。二人同走,欲晋见周文王西伯姬昌,在半路恰 遇武王伐纣,于是叩马而谏,武王未听。

  夷齐耻于臣周,摘薇不食周 粟,饥饿而死。 

关于“夷齐让国”,历来批驳纷纭。代表儒家正统学说的孔、孟、 韩愈等,都赐与极高评判。伯夷、叔齐及孤竹国的名望遂扬。  孤竹兴衰与殷商同步。在商昌隆期间,孤竹边境曾远达辽宁向阳 地域。夷齐让国与武王伐纣,恰为同期,约在公元前11世纪商王朝灭 亡前后。

  到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救燕伐孤竹时,孤竹国之地早已为 山戎人统治了。

孤竹国边境孤竹国腹地其实不如人们不断认为的那样只在卢龙县, 而是在滦河与青龙河集合地区,即现今的迁安市、卢龙县、滦县三者 接壤处,以及三县(市)所辖地域。整个孤竹国边境包罗冀东东部和 辽西地域。

冀东东部是孤竹国的重要地域。《辽史·天文志》载:平州“商 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那时的平州辖卢龙县、安喜县、看都县、 滦州。光绪《永平府志》也载:永平府“《禹贡》冀州之地,虞初分 为营州地,商为孤竹国,周属幽州,春秋为山戎、肥子二国,属燕。

  ” 按上述记载,孤竹国在冀东所属地区,包罗如今的唐山市区东部、迁 安市、迁西县、滦县、滦南县、乐亭县、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和 秦皇岛市区。

辽宁西部也曾属孤竹国。北宋乐史编著的《承平寰宇记》载:辽 宁向阳地域“殷时为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其地复属燕。

   ”《辽史·天文志》载:“兴中府,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旧县名, 在今辽西锦州鸿沟)。”那时的兴中府在如今的辽西。该《天文志》 又载,“营州,本孤竹国”。营州地跨现今的冀东东部和辽西的广阔 地域。由上可见,孤竹国昌隆期间,其边境已达现锦州以西及向阳广 大地域。

孤竹都城城安在史料关于孤竹国都的记载众口一词莫衷一是。有“ 卢龙县南12里”之说;有说“兴中府”之说;有“黄洛”之说,而多 数史料则说:“令收有孤竹城”。

据考,《汉书·天文志》载:“令收县有孤竹城,盖即商之孤竹 国,周之令收、孤竹二国也。

  ”该志还说,“辽西令收县有孤竹城。” 清,光绪《迁安县志·沿革》载:“邑在汉为令收县,旧天文志令收 县有孤竹城,即商之孤竹国。”由此记载能够初步确认,孤竹城在令 收境内。 

令收包罗现今的迁安、迁西和滦县北部。孤竹城在此中何地呢? 清乾隆年间《滦河濡水源考证注》,注曰:“……经黄台山又23里折 而东,三里河自东注之。

  又南流20余里,经孤竹城又35里至合河口, 青龙河自东北来汇之。”由上述记载的里数可推算出,孤竹城的坐标 范畴应是:处于滦河北岸的迁安市坨上村与处于南岸的滦县孙薛营村 及其四周。

孤竹城详细在哪里?光绪《永平府志·封域志》:“城西18里, 孤竹山也,孤竹城在其阴”。

  其所指地点,就是明朝景泰5年建的专 门供俸伯夷、叔齐的“夷齐庙”。《永平府志》中印造的《迁安县疆 域图》径曲将“夷齐庙”的位置标为“孤竹城”。那部府志中还记载: 夷齐庙系明“景泰5年知府张茂复建于孤竹城”。由上述记载可见, 孤竹国古城就在夷齐庙位置上及其四周。

夷齐庙西5里许,有个“迷谷村”,有名的“老马识途”典故就 发作在那里。迷谷村的存在,也有力地佐证了孤竹城的位置。齐桓公 昔时为伐孤竹城而陷于旱海迷谷之中,孤竹城怎么能在近百里之外的 黄洛、50里之外“卢龙城南12里”和约500里之外的辽西兴中府呢? 

孤竹君陵园孤竹三君的陵墓,有明白的记载:光绪二年重修的《 永平府志》载:“双子山,城西北(指卢龙城)20里,孤竹长君(伯 夷)墓在焉,一名长君山。

  马鞭山,在双子山西,孤竹少君(叔齐) 墓在焉,一名少君山。团山,在县(指迁安)东南20里,即次君山也, 孤竹次君墓在焉。”根据《永平府志》中的地图,经考证查对,双子 山即如今的挠髻山,马鞭山即如今的磨盘山,团山即棒棰山。前二山 在建国前属卢龙县,建国后三山所在地均划回迁安管辖。

变革开放前,三君墓所在的三山虽在,但墓葬遗迹年久难觅,且 多已开发铁矿。然而,1992年10月,挠髻山四周的马哨村村民摘沙时, 竟不测地发掘出商代的一鼎一簋。鼎内壁有一“卜”字,簋中有一“ 箕”字。经考证,很可能是商末箕子所铸,他身为商纣王诸父,当过 太师,曾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四周)。

  按其时品级造,他拥有铸造 七鼎六簋之权。箕与孤竹,同为方国,将鼎簋做为国礼赠予,是符合 情理的。很可能孤竹得到箕子的赠礼,以后鼎簋成了孤竹长君的陪葬 品。

汗青记载,武王伐纣后,伯夷、叔齐耻于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 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而墓地却在故国,是何事理?一种阐明是, 其时将尸体运回了;另一种阐明是,为纪念他们而建的衣冠冢,然后 将其做为实正陵墓对待了。

孤竹寺院奇看在今迁安市坨上村南一里许,滦河由西而东奔腾。 河心有一石基小岛,岛上曾建有“孤竹君庙”,系明嘉靖42年由兵备 温景葵所建。庙内供俸的是夷齐之长者孤竹君塑像。 

与岛隔河相看的南岸,是“夷齐庙”,亦称“清节庙”,庙内供 俸的是伯夷、叔齐塑像。

  庙系明景泰5年由知府张茂复所建,是在孤 竹城原址上建起的,东、南、西三面为围墙,北面以峻峭石壁临滦河。 庙院庙门朝南,门为二重。正殿内供俸夷齐二君,工具各有配殿,并 有神库、厨房、斋室等设备。 

东配殿到清朝改做“离宫”,每年清皇室都要护送“皇影”(即 皇帝的灯影画像)往奉天(即沈阳)朝拜先祖,路途必经于此,在离 宫歇息暂住,趁便赏识滦水、洞山风光。

正殿之北,滦河峭壁之上,建有“清风台”(附照片)。此为游 人看景乘凉避暑之处。乾隆8年、19年,皇帝曾两次巡游于此。清朝 人倪承宽游清风台,泛船崖下,肃清石壁苔藓,见“明月清风”四字, 每字二尺见方。此字一写滦水风光,二喻夷齐人格。

0
回帖

古时的孤竹国,是现在的河北乐亭县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