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八百部电影?

1年前 (2024-05-08)阅读4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5399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7982
  • 回复0
楼主

你们怎么看八百部电影?

01

《八百》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

看片名:八百。

之所以用“百”而不是“百”,是为了提醒我们:“八百”不仅仅是数字,更是生动的生活。

这些人,曾经真正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我们现在称他们为“英雄”和“烈士”,但永远不要忘记他们首先是人和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恐惧和爱。

影片以一组群像人物为导向,带我们走进了1937年松湖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

在摄影师曹郁极具感染力的镜头下,战时的上海成了地狱般的存在。

全片色调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愁云惨雾。

画面总是笼罩在淡淡的郁绿中。

在焦土上,已经没有完好的建筑了。

环顾四周,只有一面破碎的砖墙,颤抖着站在瓦砾堆上,随时可能倒塌。

800名壮士来到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城市,打了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斗。

他们进入四行仓库,在这座孤岛般的建筑里守卫四天四夜。

面对战争的人到底是什么状态?

英勇无畏?叹气去死?

《八百》抛弃了这些理所当然的判断。

它告诉我们:面对战争,人最有可能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

就像电影开始后不久,镜头对准了一只田鼠。

我看见它钻出地面,环顾四周,听到行军的脚步声,吓得赶紧钻回地洞。

这个镜头很有象征意义。

当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时,它表达了一种“动物性”的本能,无论是老鼠还是人,第一反应都是“逃跑”。

这也是《八百》中最特别的地方,它的主角不是传统的正面角色,而是战场上的一群散兵。

这群散兵性格各异。

姜武饰演的老铁外表粗犷,内心脆弱,遇事躲藏。

张译饰演的老算盘,老奸巨狡,一心只想逃跑,屡试屡败仍贼心不死。

端午节和小湖北兄弟还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根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所以他们混淆了参军。

王千源饰演的羊拐,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他不想跑,只是靠经验混日子,每天出班不出力。

在这群人身上,你看不到任何“英雄”的影子。

相反,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人,和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

他们原本过着自己的生活。

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在山里放羊,有的刚订婚,有的年轻无知...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的生活可能是平淡的,也可能是富有的。

但当战争袭来时,一切“如果”都变成了泡影。

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端午节说:“我只想看看繁华的大上海。”

但他没想到的是,此时的上海已经成为包括他在内的无数人的坟墓。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它把每个人的命运拖到失控的境地,对此,你无处可逃,别无选择。

应该说,《八百》对战争的残酷性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

因此,它可以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些懦弱的人,并大胆地宣称:懦弱无罪!

不仅如此,它还专门安排了一个角色,让他“懦弱到底”。

这个人,就是老算盘。

老算盘一直在试图逃跑。如果换成普通电影,通常会安排他最终死在成功逃跑的路上,意外惨死,以此来嘲笑他的懦弱,体现上帝的绝对公平。

但是八百没有。

老算盘终于跑成了。

他穿上风衣,渡河去了租界区,终于活了下来。

更有趣的是,让他走的人是一个想跑却最后留下的人——端午节。

这两个人的对峙很有趣。

有趣的是,端午节并没有把这个选择强加给别人,因为他们选择了“坚持”。

相反,他仍然原谅了老算盘的懦弱。

因为他知道,面对战争等残酷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坚强。

这一笔,是《八百》中极其难得的一笔。

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反复被忽视的道理:“真英雄”只有允许“真懦弱”才能诞生。

为什么?

很简单。

因为只有当“懦弱”是可选的时候,仍然选择做“英雄”才是如此有价值。

就像电影中的羊拐、老铁、端午节、小湖北...

他们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懦弱,拿起枪,为信仰而战。

他们生为凡人,却做出了超越凡人的举动。

这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吗?

02

另一个让我惊讶的是《八百》,它试图探索“图像”的意义。

不难发现,这部电影暗含着许多迷影元素。

假如仔细观察,你甚至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史的大脉络

这种脉络非常完整。

首先,是皮影戏

在四行仓库里,李晨饰演的山东兵为大家表演了皮影戏。

那一刻,时间又回到了“前电影时代”。

不变的是幕布、光影、围观。

再往后,《定军山》

影片后半段,老铁在屋顶护旗时,唱的是京剧《定军山》的名段。

不用说,熟悉中国电影史的人都知道,1905年,著名老生谭新培在北京丰泰照相馆镜头前表演了《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

再来,记录黑白图像

影片中,一位来自租界区的“记者”用手持摄像头拍摄了战场的照片。

这里突出了图像的记录功能。

它给早已逝去的人留下了永恒的画面。

最后,彩色故事片。

正是我们看的这部电影《八百》。

它还具有现实主义和艺术表现力。

这也是电影发展到今天的形式。

除了梳理影史脉络,更重要的是,影片建立了多重观看关系。

最明显的一重是南岸租界区的人们“观看”北岸战场。

这是一场非常奇妙的对抗。

虽然两岸只有一条河隔开,但两个世界却被隔开了。

北岸战火纷飞,枪林弹雨。

南岸是一片歌舞升平,大家喝着咖啡,听着戏,遥遥望着对岸。

这像什么?

是不是很像南岸人在看战争片?

没错。

导演要创造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看”的效果。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因为导演想讨论电影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先说北岸。

假如北岸是一部战争片,那么战士们就是“演员”。

他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对,演给谁看。

在整部电影中,这也是一个核心问题。

起初,他们努力向外国使团展示,给他们留下顽强抵抗的好印象,为谈判争取更多的权重。

说白了,此时的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

就像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战争的背后是政治。”

同样:艺术背后也是政治。

当然,后来我们知道这场演出失败了,外国使团根本不买。

所以第四天,当全军撤退时,士兵们决定让他们感受到南岸同胞面前信仰的力量。

这时,艺术终于脱离了政治,重新拥抱了大众。

南岸的撤退象征着艺术的回归。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南岸。

南岸的观众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一部电影?

起初,他们只是抱着简单的观众心态。

但渐渐地,随着战争的加剧和士兵们的奉献,他们开始同情这个角色,并开始同理心。直到撤退的那一天,他们终于被完全点燃,与北岸的人们呼吸和命运。

这一过程,其实是观众逐渐入戏的过程。

与此同时,又开始了另一次观看。

也就是说,屏幕外的观众正在看电影《八百》。

这两种观看原本是独立的。

但在电影的结尾,导演通过巧妙的设置将两者融为一体。

是什么?

你必须记住,在激战的前三天,电影都是以顺叙的方式讲述的,但是到了最后一天,一个小倒叙突然来了。

导演首先向我们展示士兵们走出四行仓库,在大门外排队。这时,南岸的人问:“他们怎么都出来了?”

作为观众,我们只是想问同样的问题。

正是在这里,我们与南岸的观众合二为一,有着相同的观看视角。

之后,导演把时间倒回来,开始讲之前的故事。

这种处理,非常巧妙。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知道,第四天的大撤退实际上是真正为观众表演的亮点。

而且就在这一天,导演用标准的电影手法——倒叙,把南岸的观众和屏幕外的我们放在同一个悬念下,展开后续的叙事。

这意味着此时此刻,双重观看终于汇聚成同一只眼睛,一起关注这场大撤退。

此时,情绪也达到了屏幕内外的共振。

这是电影的胜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八百》实际上是在重申电影存在的意义,即通过集体的“观看”行为,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幻觉。

以上是我从《八百》中看到的两个最让我惊讶的地方。

还有一点,印象很深。

是片尾字幕的呈现方式。

演员不是按照番位、名气、场景数量来安排的,而是按照出场顺序来安排的。

就像片名“八百”一样,体现了创作者极大的人文关怀。

仿佛在说:每个人都平等地来到历史舞台,完成了自己的一生。

一部关于“人”的电影《八百》。

0
回帖

你怎么看八百部电影?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