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95后社交行为洞察报告:他们更爱内容社交

2小时前 (18:52:04)阅读8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5517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349
  • 回复0
楼主

如何看待95后社交行为洞察报告:他们更爱内容社交

这个“更”字用的很好!

我一个80后,手机上装了几个95-00后社交应用(即刻、最右、第一弹、元气弹...),长期泡这些社交 app 发现的确是有这样的趋势。

这些社交 APP 全部都是以标签式社群为主,而且95后一代年轻人特别喜欢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评论区互动,这些软件为了增加用户粘性都增加了“神评”功能,打开评论区可以看到类似论坛形式的盖楼回复方式。

这些用户会通过评论区产生互动,然后通过私信互动的方式建立新的社交群组。

作为吃瓜群众,如果你不会生产内容,几乎无法在这些 应用里存活!必须要通过转载或者生产内容的方式来吸引其他人的关注并产生互动!

就这个行为现象来看,的确是“更”爱内容社交!


  • (点击关注可以查看更多我的问答动态,欢迎来微头条与我交流。)

95后已经成了整个消费群体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点终将引领潮流。

为什么目前95后会更偏向内容社交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活压力不大。95后目前是学生或者刚XX毕业生为主,不会因为社会生活压力委于求全。心中的理想化目标更为强烈。

2:整个成长历程,趋向现代化,也是亲身经历了互联网的发展。95后的小伙伴,大部分人生活在中国发展迅速的时代。经历了学习PC电脑时代,一个人一个手机霸占整个时间的时代的变革。所以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局面,只有吸引他们内容和价值观才能让他们沉静在里面。所以内容吸引才是真正的集中点。

3:95后相对于其他群体,更加个性化,自主化。

95后他们希望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而不是芸芸众生,标准化。所以各种各样的内容创作越来越注重丰富化,多样化,不再是标准化,**化的内容和创作了。从而现在衍生了各种粉丝经济,主导了网红的多样性。

如何看待95后社交行为洞察报告:他们更爱内容社交

看上去似乎很牛,但是细想想,都是废话,“内容”当然是社交的核心,而且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是一样。

“内容”永远是社交的最核心要素,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一样。内容的涵盖面很广,不仅仅是文章、图片、视频等等。比如参加一个线下的沙龙活动,活动主题就是内容框架,参与交流的人的观点就是内容,还有,参与线下活动可能会结识一些人,这也是内容。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内容的兴趣点和内容形式以及目的性会有所不同;而且同一年龄段的人,因其兴趣爱好、经历、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其关注的内容兴趣点也不同。

人为制造因年龄段的差异化并不是最理想的用户分类方法,都是人,更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诉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分水岭是90后,90后以前60、70、80他们的诉求起步点都是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诉求,而到了90后,大部分都已经摆脱了这种基础诉求,而情感诉求成为了他们的最基础诉求。

因此,就不难发现,用以前的以利益为导向的管理方法,面对90后的时候不好使了,而此时,人们会说90后不好管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90后的诉求发生了变化。

这是社会环境到来的必然反应

1.90后独生子女为主,自幼成长先天沟通氛围不足。

2.社会安全因素导致这个人群社会交往心理被压抑。

3.互联网通讯与交流的兴起不仅提供了沟通工具,而且解决了他们的疑虑和不安。

4.内容成为网络社交的载体,无法见面,只能依靠内容承载。

太正常了,不就是谈资吗,70后、80后们也需要谈资,只不过70后、80后们的见识、习惯、知识体系、信息容量等跟95后们不一样,而95后们大多数是学生或者刚毕业,他们的世界还比较简单,且社交关系大多数都是同学、亲人,并且同学之间的社交频率远远高于亲人之间。

学生们的特点是,拥有共同的教育环境,拥有共同的信息接收渠道,彼此之间的社交关系,更需要相似性,比如A、B、C同学之间正在聊某部电视剧/电影/游戏,D同学如果不关注这部电视剧/电影/游戏游戏的话,很容易就会掉队,而同学们的社交关系就是围绕着电视剧/电影/游戏来进行。

学生/刚毕业阶段,本身是没有太多压力的,而且时间方面又很闲,自然而然地就会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70后、80后们要关注的信息更多,工作、孩子、教育、医疗健康等,正所谓“上有老下有小”,哪有那么多精力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大部分时间都在想办法赚钱养家糊口。

而每个家庭情况又不一样,这就导致70后、80后们更多时候都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接受不同的信息,除非是同行关系,如果是同学、亲人、朋友等,想要进行一些内容社交的话,对方很有可能听不太懂,因为彼此接触的内容面差别太大,硬要进行内容社交也不是不可以,但显然做不到深度和频次。

没必要高估95后这个群体,曾经80后、90后年轻的时候也被贴上各种标签,世界是变化的,社交是世界的一部分,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5后更爱内容社交?这个结论是否科学还有待检验。

不过,95后做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就接触并使用互联网,从游戏到视频,它们算是从玩互联网或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过度使用或依赖互联网,可能会让他们在线下交流或交互中存在偏差,比如,更偏好线上交互。

至于是内容社交,还是信息社交或其它关键词,用着互联网长达的95后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力和依赖程度会比较多一些。

总得来看,每一代都会各自的特征和偏好,因此,内容社交也罢,其他社交也罢,只要能实现有效沟通,就不是大问题。


如何看待95后社交行为洞察报告:他们更爱内容社交

谢谢悟空邀请。

95后和80后、90后确有不同,他们才是互联网世界的真正土著,是被互联网深度塑造的一代,同时也是深度塑造互联网的一代。

如何看待95后社交行为洞察报告:他们更爱内容社交


95后出生于一个充裕的时代,不仅物质极度充裕,而且信息极度充裕。95后不用再为吃饭和安全的问题担忧,自然就会追求社交、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互联网恰好为这种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土壤。95后可以根据兴趣,根据内容找到自己的同类,找到归宿感。可以通过短视频、弹幕等深度互动,找到自我实现的感觉。

不得不说95后属于梦幻的一代。他们出生的世界更加五彩斑斓,他们受外界的影响塑造更深入,他们的人格更加多重。他们是幸福的一代,同时又是迷失的一代。他们更需要找回自我、确认自我、实现自我。

互联网深度塑造了95后,95后也深度塑造了互联网。没有95后的深度参与,很难想象互联网上的社交应用会如此多姿多彩。

总之,95后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迷失的一代,他们在失去和找回自我间不停切换,从而推动了互联网内容的丰富,同时又受惠于互丰富的互联网内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点赞、转发。

没有内容如何社交?社交总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进行的,尽管这种说法有点功利,但这就是事实,我们百分九十五的社交是为了扩张自身的事业,或者为了提供自己一些便利,如果没有这种需求,我们大部分的社交都是没有必要的。

既然有目的性,就一定要有配套的内容,没有相关的内容就没有了话题,那就是没得谈,如果是这样的场景,社交何以开展,所以所谓的内容其实就是一种话题策划,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社交货币理论,没有好的内容,就没有这种货币功能。

社交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利益交换,至少是一种潜在的利益交换,如果没有利益的维系,很多社交是无法展开的,所以任何社交活动以及之后的关系维系,一定是有利益才能长久维持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内容。

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粉丝经济也好,眼球经济也要,首先要引起人的注意和兴趣,没有这个前提,任何社交工作都无法展开,所以不论是传统社交,还是新媒体的开放式社交,都需要策划好的内容。

引起注意是第一步,这个内容首先要达成的目标,之后要实现的就是引发认同,没有认同就没有一切,只有认同你说宣传的表达的观点,一切才有可能,认同才是实现一切的手段,没有认同再好的内容也是白搭。

这是一个功利的社会,年轻人喜欢简单、高效的生活或者工作方式,他们有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好的内容,能够引起他们注意,赢得他们认同的内容,才能产生集聚效应,只有人集聚在一起,社交才能展开。

0
回帖

如何看待95后社交行为洞察报告:他们更爱内容社交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