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伦理经典的句子
经典的道德伦理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首先回答问题,这句话是经典的道德伦理句子。
其次,这句话指出了一种做人的原则: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
受的行为或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种原则在各个国家和文
化都有类似的表达,是普适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最后,这句话本身是简单明了的,不需要进行分步骤说明。
“伦理道德”的准确解释是什么?为什么传承几年从来没有改变过
东西方侧重点不同,要想明白这个定义,首先要明白以下几个概念。
伦理学定义
伦理学:是研究义与利怎么能更好的结合发展的。也就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以谁为主。比如国家要修路,你家在修路规划图上,需要**,假如以个人利益为主来办,那补偿款肯定越多越好,50平米,你要10亿或者100亿甚至更多才好,但是这么做国家利益就损失大了。反之也是如此。伦理学就是要把这事儿办了,并且双方都能接受,都没感觉吃亏。

道德定义
道德:是指人类社会社会中,人的共同行为标准和规范,给人的行为以约束,这种约束更要求自我修养和约束。比如不要随地吐痰,别公共场合吸烟,讲诚信等等。

伦理道德
伦理更注重研究利与义,道德更注重规范约束,二者类似哲学概念的世界观和方**。都重要,有重合也有侧重不同,所以合一起“伦理道德”这就比较全面了。
传承几千年改变很多了
不知题主生活在哪?中国道德观已经改变很多了,并且更符合时代发展,不然任何东西都存在不下去。
董仲舒整的三纲五常,不是都废了么?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到今天来说大部分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咱国家近几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更简单了,怎么说没变呢?题主想怎么变?施行绝对自由主义?那最终结果就是无序混乱,冷兵器时代还有可能强者统治弱者,热武器时代最后大家一起死。
伦理、道德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无法相互替代,这俩词都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首先,伦理就是人伦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各种规则。
“伦理”两个字合用为一词,应该最早是见于秦汉时期成书的《礼记》中:“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而大约在西汉初年间,人们才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
其次,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人认为道德两个字合用最早源于古希腊语,在下就觉得扯了蛋了。说这话的人你让我国春秋时期的先贤,先秦思想家老子先生情何以堪?难道他老人家的《道德经》这本哲学巨作连书名命名还要参考古希腊的文化?
这就是典型的没道德理论。
第三,其实严格来讲,道德属于伦理概念下面延伸出来的二级概念,正如开始讲的,伦理、道德经过碰撞、和融合最终形成相互不可替代的关系。
关于伦理道德为什么传承几年没有改变,在下认为可以纠正下,应该说为什么传承几千年而不曾改变?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在下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本身内在的就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我们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才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道德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关于“伦理道德”为何能传承千年而不改,千言万语,我认为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人们基于自身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臣服于“伦理道德”这种限制和规约,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曾改变过。
伦理道德本质上可以说是经验法,习惯法,约定俗成。
在文化传承期间,很多朴素经验经过实践总结得到了大家都一致认定所以成为习惯。
比如,近亲结婚,比如**。
然后这些会带来很多问题,近期通婚子嗣多寿命或智商有问题,**无法以至于长幼有序混乱。
这些最后不利于族群繁衍的习惯跟乱相自然不被大家认同,相反的这些正确的习惯自然会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