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因岷江得名,因大禹立名(下)

2周前 (02-10 14:56)阅读1回复0
王富贵
王富贵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326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533
  • 回复0
楼主

汶川:因岷江得名,因大禹立名(下)

□林赶秋

汶川:因岷江得名,因大禹立名(下)

汶川绵虒镇全景。图据汶川县人民政府官网

汶川:因岷江得名,因大禹立名(下)

秦公簋

自先秦至上个世纪之前,历代都把大禹治水视为汗青上实在发作过的严重事务。偶尔也有量疑的声音,但毕竟不占支流。无论若何,不论是实是假,大禹的故事很早就传遍了整个中国,做为大禹故乡之一,汶川也因而而立名。

董湘琴小唱石纽山

沿着时间上溯至1891年,逆岷江而行来到飞沙关的有一位挈家带口的贡生,他即是灌县人(今都江堰市)董湘琴。

清光绪七年(1881年),松潘地域发作骚动,总兵(又称“镇台”)夏毓秀督师平叛。嗣后,夏毓秀起头“斥私财建书院,广延名宿,崇化励贤”。得知董湘琴才华盖世,夏毓秀专门邀聘他到松潘来做幕僚,为本身出谋献策,并撰写各类文稿。九月重阳节那一天,董湘琴带着老婆从镇夷关(即今都江堰景区之玉垒关)动身,顺松茂古道缓缓而行。岷江两岸的光景名胜、躲羌民族的风土着土偶情深深感动了他,触发他一路随游随唱,最末写成了纪游长诗《松游小唱》。

展开全文

在飞沙关上,董湘琴信口吟唱道:飞沙岭连飞沙关,岩刊“石纽山”,相传夏后诞此间。《蜀王本纪》禹生广柔,隋改汶川县。凭指点,刳儿坪地看可参。今古茫茫,考据任人言,我来访古费盘桓。总算是尽量沟洫称圣贤,有功在民千秋荐。

“夏后”即夏朝皇帝,此指禹。尽量沟洫,有功在民,说的都是大禹治水。

“尽量沟洫”如此,最后则来自另一位圣贤孔夫子的颂扬:“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量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在孔子眼里,禹几乎就是德才兼备的完人:本身食得欠好,穿得欠好,住得也欠好,却一心一意为人民办事,平水土,名山水,最末将芒芒禹迹画为茫茫九州,奠基了最早的中国邦畿。

王元辉接踵而至

在董湘琴之后,在庄学本之前,极具民族志价值的《川康民俗查询拜访陈述》之副产物《近西游副记》的做者王天元(即王元辉)也由灌县到汶川。他觉得《松游小唱》珠玉在前,又“情趣超脱”,便摘选其句嵌进本身的游记之中。

王天元所引用的《松游小唱》自序开头有如许一句:“《松游小唱》者,辛卯松潘之游,随游随唱也。”

1929年春,王天元再上松潘时,颠末了汶川。他如许写道:飞沙关风甚大,确实有飞沙自江底卷来,行人不敢瞠目。关上有夏后祠,岩上刻“石纽山”三字,相传那是夏禹王的故乡。附件不远有跨儿坪说是夏禹王降生的处所,因为书上说过“禹生石纽”“禹出西羌”“禹生广柔”等等话头,于是乎汶川有石纽山,当然要认夏禹王是老乡。过关,山形比力开展,路旁间有耕地。西蜀平原里的大水牛早已绝迹,山地石多,一条黄牛的力量犁不彻底,所以用两条牛并驾。一路半山上都是“吊脚楼”,房屋的形式多已成平顶。

所谓“夏后祠”就是禹王庙,“跨儿坪”就是刳儿坪(四川话念“刳”为“跨”,王氏记的是音),“西蜀平原”就是成都平原。

对王天元来说,那些高原风情是平原所欠缺的,所以值得大书而特书。他的那些记叙,即使放在今天,照样长短常生动而超卓的。

石纽山而外,汶川还有一座人文之山,不能不提。它与都江堰镇夷关所在的那座山同名,也喊“玉垒山”。

做为威州主山,位于岷江东岸的汶川玉垒山的地位不成谓不高。千百年来,它不断屹立在县治之后,明代在知州州署背后。

山之北侧崖壁上用隶书竖刻了“玉垒山”三字,较为特殊的是,玉字右下一点刻在了左下。字高50厘米,字宽60厘米,字距25厘米。相传蜀汉建兴十四年(236年)夏四月,刘禅观察都江堰时,曾来到此山,并题写了那三个擘窠大字。又有人说是昭烈帝(即刘禅的父亲刘备)手书。

另有人说,是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无名氏的笔迹。例如清人陈克绳的描述:“玉垒山在治南,县境之主山也。奇石千尺,云浮其上,翠色可挹,屹立城表。上有‘玉垒山’三大字,甚奇古,宋淳熙时书也。”

其实,以上三种说法的实在性皆不成考。正所谓“今古茫茫,考据任人言”,我们今天只往赏识它的奇古就行了,没必要非要往落实它的来历。就像石纽山上的“禹迹”等字,谁又晓得是哪朝哪代何人何时的墨宝呢?但即使不清不楚,也其实不障碍并削弱我们对禹的缅怀与钦慕。

大禹治程度全国

石纽山对面北侧,据说是涂山国的辖境;又传为禹娶涂山公主女娇之地,故称“涂禹山”。

大禹成婚之后,只在涂山待了四天,便告别娇妻,前去治理父亲鲧尚未平定的水患。史称“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事实是信史,仍是传说?

西周中期有一件食器名喊“遂公盨”,春秋末年有一件食器名喊“秦公簋”,差不多同时还有两件乐器:“叔夷镈”和“芈加编钟”。那些青铜重器之上,均铸有“禹”的大名。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那是《诗经》里的逃述。

“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傅土,平全国,躬亲为民行辛勤。”那是《荀子》里的咏唱。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那是《禹贡》里的记载。

假设没有夏禹的导江豪举在前,就没有后来蜀王鳖灵治水、蜀守李冰治水的胜利。“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造”,才有了今天那座既浇灌了成都平原又“永久性地浇灌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自先秦至上个世纪之前,历代都把大禹治水视为汗青上实在发作过的严重事务。偶尔也有量疑的声音,但毕竟不占支流。

地球科学和情况考古研究表白,距今约4200年到4000年,北半球普及发作了一次天气突变事务。而距今4000年前后,世界许多地域的古代文明开展历程也发作了巨变。一般认为,大禹治水也应是那一天气事务招致的汗青事务中的一环。

又有学者认为,距今4000年前后的九星地心会聚(太阳系内九大行星同时运行到太阳一侧的现象),引发了包罗洪水在内的大规模天然灾害,由此招致了黄河南北改道,改道又加剧了洪水众多。大禹治水就是在如许的天文布景下展开的。

无论若何,不论是实是假,大禹的故事很早就传遍了整个中国,做为大禹故乡之一,汶川当然也不破例。好比《蜀中广记》中就有如许的记载:石纽,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功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躲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佑也。

做为大禹出生之地的石纽山,曾被视为神山,方圆百里之内,老苍生都不敢放牧六畜。有功的人若逃往此处,就不会陆续被逃捕了;若还能在山上躲过三年,即可以得到各人的原谅。因为各人都相信如许一个逻辑:能在石纽山中躲上三年不死,阐明那个功人已得到了大禹的护佑。

春秋时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刘定公感慨道:“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没有大禹治水,我们中国人早已成为鱼鳖了吧!

逝者如斯,在今人看来:禹,大禹,伟大的禹,不单护佑了石纽山,也护佑了汶川,以至护佑了整个中华民族。

大禹与羌碉的形象

那么禹事实是什么样子呢?在都江堰旁,东汉官方为了镇住滚滚岷江,雕造了“三神石人”,此中阿谁出土于1975年、断头执锸、被专家误认做“堰工”的就是大禹。

大禹执锸认为民先的形象,从西汉《淮南子》的记载到山东武梁祠石上的画像,从东汉的神石人再到今天汶川城里魁伟屹立的雕塑,不断都没有改动。那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大禹,代代相传,亘古稳定。

汶川除了城里魁伟屹立的大禹,县内威州、绵虒、克枯、龙溪等乡镇村寨还散布有各类古碉,它们外看似浮屠而无层级,是羌族人民在持久生活和战争中产生和逐渐完美的建筑。战时做哨看、防御坚守之用,日常平凡可储躲粮草、住人。其高者达40余米,人站在上面,唤唤生风,既冷而栗,它却纹丝不动,非常安稳。1933年,茂县叠溪发作7.5级地震,涉及汶川,但县境内的碉楼却无一倾圮。

古碉建筑素材分为石(片石)、土、木三种,也有三种素材同时合用于一碉的。碉体一般呈正方形,由下往上逐步内收获塔状。内部门层,几不等,各层均开有瞭看射击之孔。上有顶盖,可蔽雨雪。

威州镇布瓦碉群共有五座,散布在工具长200米、南北宽150米的布瓦寨中四面,皆用黄土筑成墙体,内设木量楼架。平面呈方形,整体由下往上逐步内收呈方锥形。其顶部为木构造拱式顶盖。此中东部一座,碉高20米,底边长4.5米,土墙厚0.47米,门高2.1米、宽1.64米,为清代所建。

那种建筑,据说是由禹的父亲所创造。相传“夏鲧做城”,城亦谓之墉,“墉”缓读则为“邛笼”,邛笼即羌语之碉楼或碉房。公然如斯的话,当初大禹治水,“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其三过而不进的家门,就极有可能是那种碉楼之门。

禹与羌碉的形象,既高且大,禹与羌碉的形象,就是汶川的形象。高原大地之上,有了汶川那座古城,便于山水雄奇之外,又增添了汗青的宽广与文化的厚重。

0
回帖

汶川:因岷江得名,因大禹立名(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