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和厦门是福建第二大城市
厦门是福建省的副省级城市,是中国五大计划单列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五大开放经济特区之一。国家对外自由贸易试验区、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现代国际港口景观旅游城市;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等。此外,厦门还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许多特殊荣誉,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人居城市”、“中国休闲城市”等。“城在海,海在城”是厦门无可争议的特色,2006-2010年中国城市价值报告,厦门在全国排名第六。在中国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排名前五。
泉州是福建省决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它是中国第一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唯一起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试验区,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此外,泉州是中国18个典型的改革开放地区之一,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迪拜国际改善联合国生活环境的最佳示例奖。
厦门在国际地位上更加国际化,未来将继续引领闽三角。
经济总量2016年 泉州是厦门的近两倍,福建经济总量第一,厦门第三,但厦门人均经济总量第一;泉州土地面积是厦门土地面积的6倍以上;泉州常住人口是厦门的两倍多。
就城市经济总量、人口和土地面积而言,厦门不如泉州,泉州是全省第一。但厦门人均GDP居全省第一,2016年厦门经济增长速度也快于泉州,厦门,仅占福建省1.3%的土地,创造了占全省14%的生产总值。
两个城市的分工不同:厦门领先于第三产业(包括互联网)、金融、信托、旅游、商业、服务业(去年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1102亿元,成为厦门新的1000亿产业链);传统产业(鞋帽、五金、砖石、陶瓷等。)泉州在第二产业、自动化设备企业、机械工程建设、农业技术等领域发达。
一般来说,城市化进程需要经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第二产业)的兴起,原始资本的积累,金融和贸易转型开始。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发展,第三产业开始全面发展。
由于厦门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在国际机场、深水港码头、国际担保、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泉州商品基本上依靠厦门港口进出口,厦门优越的第三产业也为泉州第二产业提供了独特的保障,厦门完善人才平台也为泉州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以至于泉州许多著名的大型企业总部搬到厦门。厦门观音山聚集泉州企业总部。在这里,企业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引进国际人才、融资渠道和世界产品推广,让企业(或产品)走出去。
就产业基础而言,泉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民营企业比厦门更发达、更具优势。泉州的广阔发展是不平衡的。几年前,一些经济崛起的县市迅速发展了传统产业(如硬件、石砖等),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埋下了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厦门注重生态环境和文明建设,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驱,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