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第一所DX是哪个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提升比较快,高校总体规模正在扩大,高校在校生数量正在快速增加,高等院校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的延伸,可以说在百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也确实收获了不少成绩,为国内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内科研事业的进步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截至目前,国内高校数量超过了3000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000所左右,985工程DX39所,211工程DX116所,可以说国内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中,高校总体数量上已然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近年来进入世界一流DX的高校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南京DX、武汉DX、中国人民DX、中南DX等高校均有冲击世界一流DX的实力。
说到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我们总会对国内第一所DX比较感兴趣,那么,国内第一所DX是哪所高校?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什么类型的DX了呢?
如果说到国内第一所DX,我们从现代意义上主要能讲到两所DX,分别为圣约翰DX(上海教会DX)、天津DX。如果单纯的从时间上来讲的话,可能圣约翰DX的时间会更早一些,毕竟这所高校的创建时间在1879年,而天津DX的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创建于1895年。但是从这两所DX的性质来看,他们分别代表着国内DX的开端。
圣约翰DX(上海教会DX)
XX最初创建于1879年,以圣约翰书院命名,在1881年成为国内第一座开始使用全英语授课的XX,而且从1892年开始就已经开设了DX课程。该校真正意义上提升为DX的时间为1905年。
圣约翰DX是国内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并且从191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也开创了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在1906年,圣约翰DX对医学类专业的培养年份进行了改革,将学制改为七年,同时能顺利毕业的学生,为其授予博士学位,可以说这所高校成为国内最早授予医学博士的两所高校之一。同时,该校还建设了全亚洲第一个新闻专业,开创了上海建筑系建设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时期最早全面引进现代建筑思想的教学机构。
虽然圣约翰DX属于国内第一所DX,但是他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从1879年到1952年撤销共存在73年。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圣约翰DX被撤销,而且所有专业经过拆分,并入复旦DX、同济DX、上海交通DX、上海财经DX、华东政法DX、华东师范DX等,可以说圣约翰DX虽然被拆分,但为后来的名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力支撑。
天津DX
天津DX虽然创建时间晚于圣约翰DX,但是天津DX才被普遍认为中国第一所现代DX,他的实力与知名度在国内都拥有超高的认可度,而且天津DX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也一直保持着超强的势头,确实也成为国内进步较快的DX之列。
天津DX最早源于于1895年10月2日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DX堂”的高等XX。从1912年就只属于教育部,虽然历经曲折发展,天津DX依然能保持着其强劲的实力,被社会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天津DX虽然有部分专业调入,但是与其调出的专业相比,仍然使得自身的实力受到比较大的损失。
天津DX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也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成为国内首批16所全国重点DX之一,属于副部级建制,被纳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发展规划,同时成为世界“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重点建设DX、卓越DX联盟、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等国内外高校重点支持发展高高校。从以上官方冠以的名义来看,天津DX的实力尽显。
天津DX在工科领域的实力与影响力在国内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天津DX1个学科被定为A+档,4个学科被定为A档,9个学科为A-档,共有14个学科入选A类学科,在全国排名前14名。同时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器全国排名第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能排在全国前三;建筑学并列全国第三名,仅次于清华DX、东南DX。
综合以上来所国内第一所DX的发展历史轨迹,以及如今的存在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为国内的发展培养的大量的人才,他们也曾创造出非常强势的成绩,在国内的各行各业发展中也确实创造了令多数XX难以追赶的成绩,也不愧于他们第一所DX的历史地位。
我国的第一所DX是哪个?有人说是北大,有人说是清华。其实,我国最早的DX并不是北大和清华这两所顶级高校,而是现在的天津DX。
天津DX原本不叫天津DX,名字改的比较晚。天津DX最早的名字是北洋西学学堂,是由清政府在1895年创办的,比北大的前身京师DX堂还要早三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更名为北洋DX堂。1899年北洋DX堂第一届学生毕业。
最初的北洋DX堂设有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四个学科,后来又增设了铁路专科,所设学科均体现了“兴学救国”的办学方针。
1903年又分设了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又增设俄文班、法文班。1907年增设师范科。
1913年XX改名国立北洋DX,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第二工学院。193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增设理学院,成立了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化学工程五个研究所,被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1949年,北洋DX隶属教育部,XX设立理学院、工学院。1951年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组成天津DX。
1952年天津DX院系大调整,1959年天津DX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DX之一。
如今的天津DX是985、211、双一流、理工类全国重点DX。XX设有21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天津S重点(培育)学科27个。
天津DX有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DX名单,分别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这四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也获得了不错的评价。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A+,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建筑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9个学科获评A-。
作为工科强校,天津DX的学科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工科院校实力排名中,天津DX仅次于清华DX、浙江DX、哈尔滨工业DX和上海交大,位居第五位。
作为我国第一所公立DX,天津DX一路走来,历经停课、重改、复课、合并等变迁,XX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大。你说是吗?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中国最早的DX是不是北京DX,为什么
至于谁是“中国最早的DX”,其实谁也说服不了谁,问题出在“DX”概念上的众说纷纭。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和定义,“DX”指的是近代才赋予“层次晋阶教育”意义上的多科系高等XX,据此中国最早的DX当属天津DX的前身“北洋西学堂”(后陆续称“北洋学堂”、“北洋DX校”、“北洋DX”、“北洋工学院”)。之所以称之为“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的DX”,至少具有国际“认证”的下列几个特征:一是“官办”或有公信力机构的“行政许可”;二是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的教育规制;三是分专业分科目分层次晋阶培养。这才是而今讨论“DX”约定俗成的概念,除此之外所谓的“私塾”、“教会XX”可以说是为从事“职业”或“执业”,提高生活情趣和质量的教育,类似现在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本不应在“最早DX”行列中讨论。
楼主问的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现代DX。
北京DX的前身是京师DX堂,这是近代第一所国立DX,创办于1898年7月3日,这个时间点是不是有点儿熟悉。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乃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京师DX堂应运而生。
北京DX不仅是现在的领头羊之一,在当时也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其办学宗旨便是“ZX为体,西学为用”,是内忧外患下变法求新维护统治的一项教育改革。事实上,虽然甫一诞生便顶着光环,但是它仍旧是经历了多重磨难,“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等这个时代赋予的苦难也落在它头上。
它倒了,它又重新站起来了。1912年5月4日,它换了个“马甲”,便是北京DX,至此一直标志着顶尖学术的头衔。这一时期,它还有着前缀,全称为“国立北京DX”,成了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DX。“为之则易,不为则难”是其最早的校训,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时刻贯穿着这一准则。
话似乎扯远了,那么既然有人疑问我国最早的现代DX是不是北京DX,此事必有蹊跷!其前身京师DX堂是1898年创办,而自个儿又是我国第一所国立DX,按理来说这个第一是没跑的,然而还是杀出来个“程咬金”——北洋DX。
北洋DX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比京师DX堂早诞生了3年…不好意思,这个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DX的头衔,笑纳了哈哈哈。北洋DX也有曾用名还挺多,北洋西学学堂、北洋DX堂…其名字可以侧面反映时代特征,即西学东渐,是清朝势衰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天国上朝的威风,在晚清是越来越窘迫,“落后就要挨打”乃至理名言。
北洋DX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天津DX应该有所了解吧,985、211了解一下,这便是其延续。1951年,北洋DX与河北工学院强强联手,于是有了天津DX。
现在我们知道了,北洋DX是我国第一所现代DX,“第一”自然有着不一样的时代意义。其创办标志着近代教育进入了历史舞台,结束了千余年封建教育(太学和国子监)的历史。
此外,这也给了高等XX体系初创时期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推动了近代学制的诞生,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课程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其中专业课五门: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都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务实学风,此外还有英文、数学、朗读、各国史鉴、地舆学、格物书、平面量地法等。
北洋DX还与一个大家熟悉的人有着很大的关系, “北洋DX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首任督办也是创办者——盛宣怀。盛宣怀因此不仅仅是“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还有着“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