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其人如何?究竟更接近姚雪垠小说描述,还是更像明史记载呢

9分钟前阅读2回复0
路人甲
路人甲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5478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9577
  • 回复0
楼主

闯王李自成其人如何?究竟更接近姚雪垠小说描述,还是更像明史记载呢

李自成是一位伟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是一位农民政治家,军亊家。虽然因多种因素败笔北京,但摧毁**无能的朱,明政府,推动历史发展的功绩不可不磨灭,在历史长河中是闪光的一页。我赞同姚老小说《李自成》中描述的历史画面和李自成,刘宗敏,等人的农民形象,也赞同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旧知识分子的形象。

朱氏族人福王等人搜刮民财,武将,文臣们投敌叛国,**导致国破家亡。农民起义军的行为是正义的,可歌可颂的,所以李自成一生是伟大的。任何诋毁抹黑起义军的言论是不可取的。

明史记述是满人入关建立大清政府后,出于稳定人心,收买亡明旧臣和旧知识分子们而编写,多有偏见敌意故而不可完全认同。

如果历史上有谁把一幅好牌打成烂牌 那么李自成肯定是其中之一。

李自成原本是明朝官办邮政局系统的一个员工,崇祯皇帝听了手下一个大臣的馊主意为了S几两银子栽撤大明邮政局 结果把李自成饭碗砸了 逼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李自成能推翻大明 不是因为李自成有多厉害 而是对手崇祯帝不停的作死 最终成功的把自己和大明王朝作死了。

李自成起义后并不顺利 明王朝军队几次把起义军打的丢盔卸甲 闯王高迎祥被孙传庭生俘处死。

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两线作战 刚把起义军削平了 后金又来凑热闹,于是军队又要调往关外。于是农民军又死灰复燃。期间崇祯对忠心大明的大将如 卢象升 孙传庭 洪承畴等人又不信任 时常发出不切实际的指示 甚至派太监监军 瞎指挥。于是有了一场场战败 卢象升战死 后金势力越来越大 农民军又重新集结在闯王李自成 张献忠周围。

已占据优势的皇太极主动要求和谈 本来是难得一遇的机会 崇祯居然在东林党人压力下把操办和谈事宜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处死。

于是关外关内继续两线作战。关外袁崇焕 因为先前吹下牛皮被捅破 又没挡住皇太极围京而被处极刑。关内孙传庭被崇祯不停催促与农民军决战 孙手下都是新兵 又缺粮饷 明知不敌被迫出战 最后也被战死。崇祯成功把最后一个农民军克星作死了。

李自成在战争中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吸引了很多老百姓的加入。李的军队开销主要由追缴朱氏藩王财产 及大明官员士绅财产所得。

等李自成打进北京后 第一件事仍旧“追赃助饷” 。查抄前来投奔的各级大明官员财产 令原大明官员 士绅 大失所望 人心大失。李自成和他的团队从来没有想过打天下后应当如何坐天下 对于如何管理国家 如何收复人心 如何应对大清的威胁,无任何妥善政策。从上到下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搞到更多的银子。李自成掂不出天下和银子到底那个份量重。

于是在当时人们眼中李自成终究是流寇难成大事。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对于李自成来说,当代长篇小说《李自成》和历史典籍中的李自成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作为普通读者更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闯王李自成其人如何?究竟更接近姚雪垠小说描述,还是更像明史记载呢

姚雪垠的《李自成》几卷大都成书于文革前后,有着比较深的时代和阶级烙印。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对农民起义军是大力歌颂的,所以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被人为拔高了许多,成了一个说着现代语言的革命军。毋庸讳言,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长篇小说《李自成》中的一大败笔。

闯王李自成其人如何?究竟更接近姚雪垠小说描述,还是更像明史记载呢

李自成败亡图

相比较而言,正史或者野史中记述的李自成及其手下,更加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虽然有其反抗强权等进步的一面,但整体上还是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本质上还是一股流寇。当时有不少文人留下了许多笔记,这些文人有的甚至在李自成军中待过,对李自成极为熟悉,他们笔下的李自成烧杀抢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根本没有大的规划和抱负,也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这也是后来李自成起义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闯王李自成其人如何?究竟更接近姚雪垠小说描述,还是更像明史记载呢

整体说来,李自成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的出身、学识和观念限制了他的作为,所以他和他领导下的大顺军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李自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最为辉煌的一件事,就是把大明王朝送进坟墓,这也成了李自成农民起义事业的巅峰。

从以往各个朝代看,靠农民起义推翻一个朝代的,并不多见,多数农民起义,他们的结局是被镇压的。

虽然他们的破坏力非常大,且严重削弱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像李自成这样,以农民起义军首领身份,直接打进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自尽,是很少见的。

农民起义的“魔咒”

但李自成依然没有逃脱中国农民起义的规律,那就是有足够的破坏力,却没有足够的创造力,他们往往善于毁掉所有的一切,却懒于创造,像朱元璋这样能够毁灭,也能够创造的农民起义领袖,十分罕见。

农民起义是在老百姓最活不下去的时候起义,因此,起义初期,只要有一些利益,就会响应云集,这种利益,在李自成起义中,就体现在“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政治口号。

同时,农民起义除了口号,还会给响应者一些实际的好处,这些好处其实都是很简单的,比如,分地主家的房屋,土地,甚至可以娶地主家的小妾。

这种利益投入的本钱很少,因为老百姓已经临界死亡边缘,因此,不需要太多丰厚的实际利益,比如李自成,他解决了福王之后,获得了福王的所有家产,这些家产,大部分留给了自己的起义军将士,还有一部分,送给了百姓。

这些送出去的,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也足够让老百姓感恩戴德。在唐朝时,魏征和王珪就曾经对打江山容易还是守江山容易,做出了讨论,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但这种容易,并不能改变李自成起义的艰苦,李自成曾经两次被打的全军覆没,最惨一次,手下只有十八个人活着。

但他两次都东山再起,可以说,李自成有了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才能两次东山再起。

和很多农民起义一样,在攻破北京,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李自成的内部迅速腐化,再加上清军的进攻,让李自成迅速失败。

这似乎也成了一个铁律,当农民起义把一个王朝瓦解之后,他们很难创造一个王朝,必然会有一些官僚阶层,摘取果实,以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

《明史》中的李自成

在明史中,没有李自成的单独列传,只有《流寇传》。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编纂最为详细,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全都写了上去,虽然读起来相当繁琐,却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李自成的一生。

从明史中看,李自成以及其他一些农民起义领袖,的确是流寇,虽然是写农民起义,但重要笔墨还是官兵的英勇无畏,崇祯皇帝的短视猜忌,而描写李自成,则比较黑化,比如他喜欢吃人心等等。

就连他手下的重要将领李信(也就是李岩),虽然明史中对这个人,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但也写了他不得已的事情。

这是正史对于农民起义的普遍印象,这是立场不同,阶级不同,所以产生的评价也不同,所以,在明史中的一些黑化的内容,也是不足为奇了。

但明史对于李自成的生平描写,可信度还是很高的,除了一些阶级性有关的评价以外,其他生平事迹,可以完全显现出李自成的事迹。

中国的史料,浩如烟海,而且,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写的很详细,明史已经是足够详细了,但李自成的传记也不过几千字而已。

这几千字,绝大多数是记事,极少的评价,不会把非常详细的过程写出来。所以,从明史中了解到的李自成,是一种很骨感的李自成。

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

在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一个文学家姚雪垠,开始对李自成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并进行艺术创造,这个人写李自成,足足用了十余年,期间,光记录零星资料的便签,卡片,就多达三百万张,更别说查阅的资料了。

成书的《李自成》,字数达到五百万字,差不多是正史的一百倍。这部书详细的描写了明末这场农民起义,可以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这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不同的是,历史演义小有不少虚构成分。

但历史小说不一样,他是以小说的写作风格,小说的笔法,描写历史事件,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有迹可循的,但又比正史的资料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可读性也很强。

同时,在历史小说中,比正史更注意塑造人物的形象,这些形象,并不是一种定势思维。比如流寇就是流寇,英雄就是英雄,他会把人物塑造的更加丰满,更加具有多面性,把人物的优点和缺点,都体现出来。

比如,在姚雪垠的《李自成》这部书中,表现出了农民起义的英勇无畏,也描写了他们的明争暗斗,既描写了崇祯皇帝的勤政,也体现了明朝官吏的腐朽。

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更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才可以更真实展现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因此,《明史》中的李自成,真实但不够丰富,而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则真实而丰富,是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可容易体现出那段历史以及生活在那段历史中的人物。

让俺来讲一讲吧。

李自成起义从成功到失败只有十几年嘛。本来是大明朝的一个邮差,吃着官家饭,当然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然,岂不乱投邮件?无论《明史》或当时文人的记载把李说得一无是处,那肯定是黑化了。李自成失业据说是因为一次送邮件出了问题,才投入义军的。据有关史料,官军曾招降过李自成,李也很乐意为明军效劳,以为可以走上正途,后来反叛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点身不由已吧。

姚老的《李自成》洋洋三百多万字,详尽的描写了李自成从成功走向失败的一生,属小说创作,有虚构的成份就不足为奇了。我早就说过,姚老的李自成是来源于更早的一部历史小说——《永昌演义》,该书作者是李的本家,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最为真实,该书对李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对姚老塑造李自成有较大影响。

我以为,应该重写李自成,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李自成,这个任务只有期待后人努力了。

姚雪垠作为明史专家,他写的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与明史《李自成传》还是有交集的。例如,双方都肯定了李自成不贪财,不贪色,能与士卒同艰共苦,治理军队纪律严明,训军军队很有素质,所有将士人人慓悍,且他智勇双全,率领军队打起仗来所向披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是双方的正面交集。只是姚雪垠的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有点政治色彩,而明史的《李自成传》没有。至于负面资料双方也都有披露。例如,明史的《李自成传》说李自成前段杀人如麻,喜欢做杀人游戏。而姚雪垠的历史长篇小说《李自成》说了这样一件事,李自成第三次攻打开封时,他令刘宗敏和郝摇旗前去阻击前来救援开封的左良玉,丁启睿和杨文岳,因为刘宗敏和郝摇旗带领的人马较少,刘宗敏便令郝摇旗四处放火烧老百姓的房子,烧地里的麦子,烧得火光冲天,以此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在杀散救援开封的人马后,刘宗敏对李自成说,郝摇旗立了一大功,但李自成没有责备刘宗敏,也没有责备郝摇旗。由此可以看出,姚雪垠也并没有百分之百的美化李自成。

(图片源于网络)

首先可以肯定,闯王李自成肯定不会像明史记载那样差劲,也不会像姚雪垠小说中的那么高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偏向的话,那应该是偏向于姚雪垠小说中的形象的。

明史

首先来看,明史,作为一个清朝为明朝所修的史书,李自成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但是既然是官修史书,那么肯定得有观点,那就是要维护自己政权的合理性,那么农民起义就不能容忍,如果歌颂农民起义,那不是搬起石头?因此,历来的官修史书中,对于农民起义的评价都是黑化的(除非农民起义成功获得政权);

其次,清朝政权的合法性而言,清朝政权是取代明朝政权,甚至是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因此,对于李自成政权而言,那是绝对的仇人,这个原因也会导致李自成在明史中的形象会得到大量黑化;

姚雪垠先生

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曾经拜读过,客观来说,作为一部小说是成功的,但是基于小说的考虑,要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但是这部小说形成于近代,考据了大量史料,尤其是融合了一些近代的历史观,因此李自成的人物刻画包括覆灭等等应该是比较接近历史的,从这点来说,李自成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比较接近姚雪垠先生的小说形象的。

李自成起义军受到百姓热情拥戴

李自成作为历代农民起义中最接近成功的一位(比太平天国接近的多),其能够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肯定还是很有实力和政治眼光的,而且其建立政权,收罗人才,扩充军队,应当来说,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还是一世人杰的,而且即便对方黑化,李自成在历史记载中也比黄巢等农民起义军的形象好太多,因此,真实中的李自成必然也是时代的佼佼者,只不过明末风云,加上外族入侵,政治形势诡异复杂,而李自成没有适时调整战略,才会导致政权的最后覆灭。

姚版的李自成受时代局限太严重,左的气味浓烈,回想那几年传统京剧刚解禁,电台播放的无非是:逼上梁山,杨门女将,打渔杀家,赤桑镇,烧火丫头楊牌风,……大都是反映农民反抗统治,清官为民办事的戏,所以姚版的李自成美化农民起义丑化皇家统治也就不奇怪了。

0
回帖

闯王李自成其人如何?究竟更接近姚雪垠小说描述,还是更像明史记载呢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