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是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首要原则,中国的乡村地域广袤、类型多样,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发展需求,治理工作要以当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自然因素为基础,建立起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体系,结合乡村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治理设施和技术时,应当注重经济实效,避免盲目追求高端先进。
自然恢复为主是治理的核心理念,这并非消极对待,而是要求治理工作必须遵循科学原则,自然恢复为主体意味着要通过预防性措施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从源头上维护生态安全;治理破坏的生态环境前,必须对其自我恢复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人工干预措施则应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
治理与发展的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生态治理的动力,要重点开展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生态治理项目,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理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让更多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局面,只有坚持生态优先,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