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北15公里的大容山,延委八百里,高插云表,树木葱宠,山溪瀑流,其山之大,无所不容,而得其名,主峰梅花顶,海拔1275.5米,又称三元顶,为北流、玉林、桂平众望之首,这里气候变化无常,不时云飘山岗,飞快而过;不时阴霆数日,雾锁其间,临境环眺,同时之间,一山之中,阴晴互易;此则雷雨滂沦,彼则风日晴雾;时有岚烟综绕,遮脸掩目;时遇狂风大作,站立不宁,晨喀观日,那红轮喷薄而出,有与黄山媲美,今在巅顶架设7多米高的电视发射塔,发射电视信号,为桂东南一千多万的电视观众收看,现大容山林场开辟了森林公园。
圭水秋波:即是北流圭江,北流有条发源于北流南部,自南向北流向的河流,叫北流河,近县城河段称之圭江,过去,北流的舟船货运畅航梧穗,每年立秋后,北风起时,圭江碧波路问,扑打圭石,帆扬江中之船舶,逆涟而归;远处望夫山的倩影,随波而动,好一派自然景色,今筑坝于圭江下游,尤似湖泊,游船在湖中漫航,为游客览胜;圭江西岸约3公里许的河堤配置古式的乳白栏杆,如链江中;沿江路上,柳绿花红,草地铺缀,陪置花坛;横跨江心大桥,如虹显现,景之奇趣,令人赞叹。
天门古迹:位于城西7.5公里处,天门关遗址,天门关,明宣德四年(1429年)改为此名,时人并于山之西侧的石壁上刻凿“天门关”三个大字和一首小诗:“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迄今,“天门关”三字赫然入目,但那首小诗已字迹漫游,难以辨认。
勾漏仙踪:指城东北5公里的勾漏山,有宝圭洞,道书称为“第二十二洞天”,最胜处日白沙洞,纵广一顷,涸井数个,皆旧采沙处,相传东晋葛洪辞去散骑常侍的高官,求为勾漏令,于洞中炼丹修道,后成仙而去,古人把洞内乳石形成似的丹灶、石床、药盆都称其为遗物,颂诗赞词刻遍壁间,计有 12多幅,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均有,在众多的碑刻中,有唐代的《唐相卫国李公上西岳书真迹》碑,有汉代的《玉符弹琴处》,民国二十四年《北流县志》称:“按旧志所列八景,以勾漏仙踪为最正确,其磅腐瑰法,奇特玲球,风景天然,超绝尘表,古今名人墨客游咏其间者,史不胜书,列之为景,因为历史上所公认也。”
龙桥夜月:是指城东百余米、西河汇入圭江河口处,初时,以竹木做的桥,横跨西河两岸,名叫化龙桥,宋朝改为石拱桥,称学前桥,清嘉庆年间重修,外加青石块砖砌成该桥,跨度为8米的单孔拱桥,桥面建一个风雨亭,亭柱圆形,为质地上好的格木所做,亭顶盖琉璃瓦,檐角翘首,亭内雕梁画栋,桥的左右砖门额上镶“登龙桥”三字,静夜倚栏,水光接天;月望之际,晴空与波中两月映照;月晦之夕,桥孔与水相衬宛如一月,妙趣横生,现在桥的周边建了不少楼房,当年的自然景色已不存在。
印岭朝霞:是指城东半公里,因四周平坦,中间突出一小山,形如印状,故名印岭,印岭宽二、三百米,顶颠平整,曙光晨展,站在该山之西,往东观景,红光四射,彩霞斑斓,清光绪年间,首在岭端建聚奎塔一座,七层,高7余尺,使印岭添辉,惜于抗日期间遭毁,现城区街道扩建至岭下,绿树翠竹遍于山中。
金龟吸露:是指城东郊1公里,临江数百米,一岭突兀于公路旁,称之为金龟山,山色苍苍黄黄,其背躬隆,坡陀四垂;首戴巨石,高十余例,嵌金突出,间色青黑,且有口吻状,远近视之,真如龟也,圭江直南而来,龟从东北昂首而起,匍匐赴江而饮之,现在山下周边建了不少楼房。
石鲤喷泉:是指城东北1公里的铜石岭之小钢石岭前的民安小溪潭河处,河床遍石,其中有一块突出水面好似鱼状,有泉水喷出,故名,后因年久变迁,林少水枯,河床淤塞,现在没能再看到其景了,仅有泉涌出现。